当前对供给侧改革存在的几种误解
供给侧改革是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的一项重要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但当下一些地方和部门对这场改革的内涵和措施还有不少误解,如果不及时厘清,将会影响到改革的成效,甚至是成败。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供给侧改革?日前,就此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主任徐鹏程接受了《理论周刊》的专访,他认为,供给侧改革不是刺激经济政策,作为结构性的改革,其过程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改革规划要分别讲清短期和中长期目标、措施,合理引导社会预期,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当前对供给侧改革存在以下几种误解:
一是供给侧改革就是刺激经济。2015年GDP增速只有6.9%,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部分人认为供给侧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拉抬经济,为此应该出台更多的刺激经济发展的举措,持这种看法的人没有从深层次看到结构性调整,才是这场改革的实质和内涵。
二是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手段是降税。当前企业综合成本较高,供给侧改革强调“降成本”,一部分人认为最有力的改革措施莫过于普遍性降税,用降税激活经济,持这种看法的人没有从本质上看到“降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更没有看到当前税收结构下大面积降税空间并不大的现实。
三是供给侧与需求侧是对立的。一部分人认为既然强调供给侧就说明需求侧不重要甚至过时了,所以政策的着力点都应该放在供给端,持这种看法的人没有从微观层面上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复杂性,也割裂了供给与需求相辅相成的有机联系。
四是供给侧改革是新计划经济。在经济面临复杂严峻局面的情况下国家加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一部分人认为这是经济运行计划性在增强,市场地位有所削弱,持这种看法的人没有从宏观层面上理解供给侧改革只是经济结构性的调整,不是中央经济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五是供给侧改革会使经济很快增长。现在全国上下都渴盼经济尽快走出低谷,所以对供给侧改革寄予了很大期望,一部分人认为供给侧改革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没有看到作为结构性调整的改革,其过程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
物流业要在供给侧改革中发挥引导作用
物流业是服务业,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也是生活性服务业。是为其它产业物流服务的供给方,供给侧改革有非常大的指导与现实意义。在物流的需求与供给两端,市场经济要求总量的基本平衡,但在实际运作中,有三个阶段,一是需求短缺阶段。由于中国企业在计划经济下习惯于 “大而全”“小而全”,物流外包比例很小,使物流企业吃不饱。二是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双不足”阶段。三是物流供给结构性矛盾阶段。现在,物流外包比例在上升,物流服务个性化要求在增长,物流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在推进,但物流业本身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有效供给。比如制造业精益物流、电商物流、城市共同配送、冷链物流、农产品物流、危化品物流、特种运输、医药物流、应急物流等等。许多产业的转型升级,都认为物流是瓶颈约束,2013年,中国制造业与物流的物流费用率为8.4%(制造业9.1%,物流7.8%),而发达国家一般不超过5%。中囯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近10年,一直不低于16%,而发达囯家一般控制在8%至10%,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2014年全球供应链绩效指数排在28位。这些足以说明,中国物流的供给结构、供给质量、供给效率都存在许多问题。
中国物流业供给侧的问题,既要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去分析,更要从物流业本身去分析。中国物流业同样受到高税收成本约束、高融资成本约束和高行政管理成本约束。物流企业的发展受到抑制,物流企业得不到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放松管制、合理税负势在必行。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物流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也就是说,物流部门将生产部门的产品承接并销售给消费者的能力,以及将消费者信息反馈给生产部门并引导生产的能力,直接影响着供给侧改革的效率和效果。
要充分发挥物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引导作用,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提高物流信息传递和引导生产的能力
当前,去产能、去库存面临巨大压力。一是物流作为承接部门,由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在提供供求双方信息时不及时或失真,导致很多商品找不到销路,同时又有很大部分消费无法得到满足。二是由于物流企业整体现代化水平不高,商品周转率较低,物流效率整体不高。三是由于物流成本高导致商品销售价格居高不下,影响到产品销量。
因此,物流企业亟须提高现代化水平,将需求信息和需求偏好以及需求趋势更加高效地传导到生产部门,提高上下游企业对接效率,打通生产部门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渠道,减少中间环节的信息传递效率损失,逐步构建供应链,降低运营成本和交易费用,最终发挥消费需求引导生产和生产促进消费潜在需求的双重功能,最大化满足消费需要,提高全社会的整体经济福利。
促进商业模式创新提高物流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以批发、零售和物流企业为核心的物流企业,传统上属于劳动密集型,进入门槛较低,整体实力不强,面对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兴企业的冲击几乎没有招架之力。这种情况必然迫使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将“互联网+”充分运用到各环节,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提高竞争力。
根据价值链理论,现代企业已不再简单地以销售出商品为终点,而是力求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需求,从而赢得竞争优势。
作为物流企业,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定位顾客细分群体,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专注发展核心业务,同时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协同效应,以高度协调、运营高效的经营系统,高效、快捷地为消费者提供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这其中的核心是创新商业模式,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竞争状况,客观定位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包括运营模式、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等,并随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完善和改进,抓住市场机会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创新满足需求的方式,形成价值系统重构,获得跨越式发展。
与生产企业建立协同关系满足即期消费需求并激发潜在需求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克鲁克认为,“由于顾客的需求总是潜在的,企业的功能就是通过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激发顾客的需求”。对物流企业而言,具备获得消费者需求信息的天然便利,其重要任务是将相关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给生产部门,并不断发现消费者新的需求,进行定制化服务,引导生产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按需调整,从而更好地创造价值,满足需求。
物流企业的职能,一方面要把消费需求信息传递给生产部门,不断完善和改进商品性能、款式等,引导生产企业按需生产;另一方面是向消费者推荐新型产品或者替代商品,指导消费并催生新的消费需求。随着消费者主权的崛起,物流企业的主导作用逐步加强,一些大型物流企业已经成为价值链的核心企业,并主导生产,比如沃尔玛等。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在引导生产方面能力有限。因此,物流企业应着重加强与生产企业的协作关系,利用自身掌握信息的优势,为生产部门提供消费者等相关信息及市场情况,通过与生产方建立协同关系,在采购、物流、销售等环节相互配合,尤其在信息方面,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立体、完善、反应迅速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流畅的信息沟通机制,将消费者信息精确传导到生产企业,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提高竞争能力。同时,物流企业要注重了解生产企业技术发展趋势,结合消费者偏好,把握消费者潜在需求,创造出与现有产品在功能等方面不同的新型产品,拓展新的、未满足的消费市场。
物流作为“中介组织”,始终面向市场,同时连接生产和消费两端,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其关键作用在于提升自身组织化程度,高效、准确地传递信息,既包括消费者信息,也包括生产产品信息,在引导生产的同时,也不断引导消费。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引领产需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