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物流时讯 > 行业动态

配送机器人能否解决物流行业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nine123 来源:川大物流联盟 时间:2017/6/29 浏览次数:1433

有数据显示,现如今我国的快递量已经稳居世界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物流大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物流机器人也正颠覆着整个物流行业的“最后一公里”。

  物流行业面临转型 配送机器人或迎来春天

  今年5月,阿里研究院发布《当货物觉醒——新零售环境下智慧物流报告》,报告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对比了中美两个物流大国相关数据,认为中国物流效率实际很高,物流效率约是美国的1.5倍。

 

事实上,中国智能物流的发展速度早已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前段时间,中国的“小橙人”物流机器人的工作视频在朋友圈疯传,从视频中可以看出,作为快递量位居世界第一的中国物流业已经进入数据化、智能化时代,而且比预想的更快。

  事实上,中国智能物流的发展速度早已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前段时间,中国的“小橙人”物流机器人的工作视频在朋友圈疯传,从视频中可以看出,作为快递量位居世界第一的中国物流业已经进入数据化、智能化时代,而且比预想的更快。

 

 

在刚刚结束的618大战中,京东、阿里、苏宁等电商巨头纷纷入局智能物流领域。

  在刚刚结束的618大战中,京东、阿里、苏宁等电商巨头纷纷入局智能物流领域。

 

  京东:618期间,京东配送机器人在中国人民大学顺利完成首单配送任务。这是继京东无人机运营中心落成并启动常态化物流配送、物流机器人入仓进行订单生产之后,京东配送机器人也正式落地投入运营。

 

阿里:同样在618大战中,作为京东老对手的阿里当然也不甘示弱,菜鸟网络旗下的一款专门用于“快递最后一公里”而生的配送机器人“小G”于近日正式投入使用。据羽化财经了解,它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不仅自己会上电梯、感知电梯的拥挤程度,甚至还能识别路上的行人、车辆,智能规划路线。

  阿里:同样在618大战中,作为京东老对手的阿里当然也不甘示弱,菜鸟网络旗下的一款专门用于“快递最后一公里”而生的配送机器人“小G”于近日正式投入使用。据羽化财经了解,它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不仅自己会上电梯、感知电梯的拥挤程度,甚至还能识别路上的行人、车辆,智能规划路线。

 

 

苏宁:苏宁无人机这次首飞全程自主飞行15.06公里,虽然收货地点是一个狭小的院落,当天的风力也达到5级,无人机还是准确降落在指定位置。恰逢苏宁易购6月年中大促,苏宁无人机成功完成首次实景派送,在这个硝烟弥漫的618大战中,有点火力全开的味道。据羽化财经了解,此次执行派送的无人机, 采用六轴设计,最大航程可达35公里,由苏宁物流合作伙伴迅蚁为电商物流定制设计。

  苏宁:苏宁无人机这次首飞全程自主飞行15.06公里,虽然收货地点是一个狭小的院落,当天的风力也达到5级,无人机还是准确降落在指定位置。恰逢苏宁易购6月年中大促,苏宁无人机成功完成首次实景派送,在这个硝烟弥漫的618大战中,有点火力全开的味道。据羽化财经了解,此次执行派送的无人机, 采用六轴设计,最大航程可达35公里,由苏宁物流合作伙伴迅蚁为电商物流定制设计。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在这次的618购物大战中,智能物流已经逐渐开始改变中国的物流业了。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在这次的618购物大战中,智能物流已经逐渐开始改变中国的物流业了。

 

  物流机器人是“小试牛刀”还是“长算远略”?

  其实,阿里、京东和苏宁引入机器人无非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水平。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不只是电商企业在618的一个噱头,更是希望在未来的新零售之争中谋得先机。

  众所周知,国内大多数的企业还是依靠大量的人工去完成工作。这不仅给工厂增加了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而且很容易给食品、医药带来污染,影响质量。

  有数据显示,京东物流的体系下有7万大军,维持这个队伍的成本相当高,除此之外,最后一公里的派送是整个物流成本中占比最高的部分,有时甚至超过50%。同时,消费者对快递速度变得愈发挑剔,因此许多电商还推出了当日达服务,这会进一步推高物流成本。

  但是如果能用物流机器人配送,这个成本将会大大降低。借助机器人,不仅节约了成本和效率,盈利能力也能大幅提高。

 

的确,智能物流体系为我国快递行业带来了诸多便利。目前快递员流动性大、工资成本高,物流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难题。

  的确,智能物流体系为我国快递行业带来了诸多便利。目前快递员流动性大、工资成本高,物流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难题。

 

  但物流机器人还处在成长阶段,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广度和深度都较低。机器人面对的配送场景非常复杂,需要应对各类订单配送的现场、路面、行人、及各种突发状况等,以目前的技术还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决策并迅速执行。国内的机器人在研发、生产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未来大量机器人上岗,快递员“何去何从”?

  “假设未来物流业都是用机器人,快递员是否将面临失业”,这是不少人关注的问题。马云曾说:“十年二十年以后,人类一天工作不到四个小时,休息时间更多。”

  由于机器代替人所产生的部分剩余劳动力,像快递员这种偏劳动力的工作很容易被机器人“抢饭碗”。但也无需太过悲观,人类发明机器人的目的最早是代替人,然后发展到服务人,将来是扩展人,最终机器是离不开人的。

 

某位业内人士称,“在人工智能的大浪潮下,机器换人不是不需要人了,反而更缺的是技术型的劳动力。

  某位业内人士称,“在人工智能的大浪潮下,机器换人不是不需要人了,反而更缺的是技术型的劳动力。

 

  据羽化财经了解,正常情况下,5-6台机器人就需要一名技术人员,机器毕竟是死的,人的技能和创意是最重要的。就好像现在手机生产自动化了,但是手机贴膜等一系列周边服务却越来越丰富了。所以,只有努力提升自我能力和创新思维,“机器代替人”的就业问题就不是那么严重了。

  就像刘强东说的那样:“我们还需要大量员工操作摄像头来观察或控制机器人,同时仓库也需要库管员。想要让整套系统顺畅运行,没有人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后说两句

最后说两句

 

  羽化财经认为,智能物流是物流行业转型的必经之路,单靠快递行业的单打独斗难以撑起物流行业的大旗。因此,将快递末端配送一公里纳入城市规划中,是社会服务发展的大趋势。

  就像为了解决“人们出行最后一公里”而迅速崛起的独角兽企业ofo和摩拜,未来,“物流行业的最后一公里”也将孕育出更大的契机。

 
文章关键词: 物流 智慧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