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快递实名制”自今年6月1日正式施行已两月有余,而落地效果却差强人意。有媒体报道称,在浙江温州、北京等地的多个快递点,许多快递员表示,普通物品寄送不需要出示身份证件。怎样让新规真正实施以确保公民安全,成为摆在相关各方面前的急迫课题。
2015年底,国家邮政局审议通过了《快递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并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规范明确,开箱验视寄件人货物、核实寄件人实名信息都为“邮政行业强制性标准”。
为何要实行快递实名制?
近年来我国快递业发展迅速,但收寄和验视环节存在的一些“漏洞”,给不法分子运送违禁品提供了可乘之机。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项新规的实施能够在寄件人和收件人之间架起一道“防火墙”,以增加快递行业的安全系数,遏制利用快递渠道从事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保障公共安全。同时,此举也有利于增加商业诚信体系的建设,打击不法商贩,维护生产商、经销商的利益,促进电子商务市场交易活动健康有序发展。
什么原因导致实名制不能落地?
但现实的情况是,市民寄快递不出示身份证是常态。据媒体报道,出于对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的担忧,不少市民对快递实名制的施行存在着抵触心理。与此同时,落实相应内容需要快递公司承担更多的人员培训成本、验视技术成本、流失不配合客户的成本。而快递员的收入与“量”有密切的关系,开箱验视寄件人货物、核实寄件人实名信息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收入也随之减少,其积极性也就无法被调动。
而一些执行实名制的快递企业,也曾遭遇尴尬。日前,成都的杨女士从日本购置了一套漫画,但是收件人填的是“齐天大圣”。最终她只好到小区物管开具了证明,证明自己是“齐天大圣”,才最终拿到了快递。
怎样让快递实名制真正落地?
要让快递实名制尽快落地,最关键的还在于建立配套的信息安全规范,强化对信息泄露的流程监管,加大对违法泄露和倒卖个人信息的惩戒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消除消费者对快递实名制导致信息泄露的担忧。
完善新规配套政策
相关部门必须出台涉及快递实名制相关法规细则并完善配套政策,给现有政策再加一把“安全锁”,以打消投递用户的顾虑。只有“寄递安全”和“信息安全”一并实现,才能让制度的善意真正得到落实。对实名制或增加企业运营成本,相关部门也应给予相应补贴分担压力。
采取科技手段
目前,一些地方公安部门开发了身份信息采集的手机APP,专用于快递员采集寄件人信息。快递员在收寄快递时,只要对寄件人的身份证、寄送物品、快递单进行拍照,这些信会直接传输到公安部门的后台管理终端,公安部门对采集系统加密,可一定程度上避免用户信息的泄露。此举值得各地参考借鉴。
依法依规加强监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等法律规定,物流寄递企业故意泄露信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达不到刑责的进行治安处罚,对主管人处罚5000元罚款,拘留15天以下,对单位处罚50万元以下。各级邮政和公安部门应在新规出台后,检查实施情况,责令快递业履行好法定的保护公民隐私的义务,对违规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罚。
同时,快递企业和公民均应配合新规实施,以便既确保企业效益,又确保公民信息安全。否则,双方均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