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港口:布局“一港两地四区”冷链联络图
作为中国北方水果和蔬菜的主要生产基地,山东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量以每年10%以上增速稳步提升,今年预计将达到3937万吨,居全国第一。作为全国最大的冷冻箱接卸口岸,山东港口2019年冷冻箱吞吐量近100万TEU,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一位。这为山东港口打造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冷链港提供了雄厚基础。
冷鲜消费品需求不断增长,催化了供应链新模式和新基础设施的更新迭代。上半年,山东港口与青岛西海岸新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其中,青岛西海岸新区政府将在董家口港区胡家山划出一平方公里土地,共同打造集码头装卸、水产品加工、金融贸易、市场交易、电子商务、货物仓储、集约查验、货物中转、清关服务等十几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冷链港产园”。
立足各口岸冷链资源总体布局,山东港口冷链港“联络图”雏形已现:以青岛冷链母港为依托,以胡家山为中国北方冷链基地,烟台为区域冷链物流基地、日照为冷链母港功能延伸区、威海为水产贸易及加工中心区、潍坊为冷链物流多功能聚集区、济南为国际食品贸易核心区的“一港两地四区”。通过支线船、铁路等网络联动各港区及内陆港,更多生鲜食品通过港口通道输出海外,而全球冷鲜商品又可顺畅进入国内,构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加速打造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冷链大港。
广州港口:南沙建立全国最大冷链母港
作为广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重要依托,广州港将建设仓容46万吨的全国最大临港冷链仓库群及综合性冷链物流分拨基地——广州南沙国际冷链项目,深度辐射华南、珠三角地区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以南沙国际物流中心为“冷链母港”的全链条冷链物流格局。
据了解,2020年1-5月南沙港区完成冷藏集装箱约3.3万TEU,同比增长接近30%。南沙国际冷链项目为广州南沙国际物流中心的南区建设项目。广州南沙国际物流中心整体位于南沙区龙穴岛海港大道东侧,分北区和南区两期建设,总用地面积32.1万平方米,总建设面积约为95万平方米,规划总投资额超过51亿元。项目将依托临港、港铁联运的干线运输优势,建立综合型冷链物流基地。
项目计划于2021年初投产,一期工程总投资18.7亿元,规划建设3座8层冷库、1个冷藏箱堆场和1栋配套展示楼,总库容22.7万吨,地面冷藏集装箱堆场可容纳430TEU,配备冷插位1880个。二期工程规划建设3座冷库,冷库沿道路南北向布置,空间布置规整高效。
项目主要配备包括-23℃低温冷藏间、0℃高温冷藏间和0℃穿堂以及全温区独立隔间冷库,可为客户提供冷冻冷藏、保税查验、加工配送、商品展示交易、供应链金融等一站式服务,广州南沙国际冷链项目经营以优质肉类、水产品、果蔬等大宗民生货类为主,凭借地处珠三角核心经济区的天然优势,冷链货物通过高快速公路向外辐射,1小时覆盖珠三角城市群,通往全国各地。
南沙国际物流中心毗邻全球最繁忙枢纽港区之一的广州港南沙港区,依托南沙港区发达的珠江水系内河网络,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具有海铁联运、水水中转和发达的公路交通干线运输优势。目前,贯穿广州、佛山、江门、中山的广州南沙港铁路工程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与南沙国际物流中心“无缝”接驳,南沙港铁路2021年底建成通车后,南沙港区铁水联运集疏运体系更加完善。
天津港:打造国际冷链接卸枢纽港口
疫情以来,天津港投入1300余万元人民币,完成冷藏箱堆场扩容改造,码头场存能力提升60%,充分利用后方堆场冷箱仓储能力,港口整体通过能力提升80%。
同时,在海关支持下,优化通关流程,实施进口冷藏箱“船边直提”,进一步加快冷藏箱货物通关和流转,有效缓解疏运不畅问题,为进口肉类商品流通提供有力保障。
天津港集团还推出一系列有力举措,加快推进冷藏箱堆场扩容改造,使码头场存能力比今年初提升一倍;持续优化流程,提高作业效率,缩短输运时间,降低物流成本,进一步做优做强国际冷链枢纽功能,为京津冀和中国北方地区提供安全优质的进口食品。
同时,天津港集团与北控集团携手合作的京津两地口岸业务联动重大标志性工程——京津物流园项目也于5月开工建设,项目包括数万吨冷库建设及制冷相关配套设施。
据了解,京津物流园项目是滨海新区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总投资为5.97亿元人民币,计划建设3座标准冷库、2座普通仓库、1栋综合办公楼和配套附属设施,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计划于2021年四季度完工。
其中,单体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容量为15000吨的3座冷库建成后,将成为天津港区域内最大的冷库群。与此同时,在1号冷库建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的加工中心,开展切割、分装等简单加工业务。建成后,京津物流园将重点围绕冷链行业的存储、查验、加工提供配套服务。
京津物流园建成后将为东疆提供非保税冷库仓储及加工载体,进一步完善东疆冷链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在未来两年,东疆将打造新的10万吨级的仓储设施。同时,全分区的冷链建设也助力了仓储物品的不断丰富,未来医疗物品等商品也将加入东疆冷链企业业务之中。
目前,天津已成为全国冻品进口的第一大口岸,东疆保税港区也被作为冻肉类产品指定进口口岸,辐射京津冀和北方市场。东疆保税港区共有冷链企业4家,总库存9万吨。东疆保税港区2019年冻肉进口量约占全国25%,是北方地区最重要的冰鲜商品进口地。
根据天津市商务委编制的《天津市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8—2025年)》,天津市冷链物流规划建成“一基地、一中心,三走廊、七通道、多节点”的冷链物流网络。以天津滨海新区东疆、北疆港区和中心渔港为基础,建成中国北方国际冷链物流基地,形成集贸易、储运、加工、分拨、配送、金融支持和冷链装备制造于一体的基地。
上海港口:建设洋山综保区万吨级冷冻库
作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的配套工程,4月临港新片区洋山口岸查验区海关查验冷冻(藏)库工程项目正式开工,这是上港集团根据海关集中查验要求,提升港口作业服务效率和延伸港口物流产业链的重要举措之一。该项目计划于2020年底投入试运行,2021年一季度投入生产运行。
洋山口岸查验区海关查验冷冻(藏)库工程项目总投资约2.1亿元,冷冻(藏)库主体建筑为单层,主体结构为大跨度钢结构,设置4个冷冻(藏)库和查验穿堂,设置36个查验门洞,冷库库容为2万吨。
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4330.3万标箱,再创历史新高,连续十年居世界首位。其中,洋山深水港区全年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7.59%,在上海港的箱量占比再次攀升,达到45.7%。洋山深水港国际航线在既有70余条基础上,新增美东、欧洲等多条远洋航线。
如今,经过洋山的冷链冻品的量也在逐年增高。仅2019年,冷冻货品的进口量就达到120万吨,与10年前相比,其进口量增加有百倍级,未来数量可能还会再有增高。
新建的冷库完全按照海关的标准来建造,所有的集装箱卡车,包括重要的医药物资,牛肉海鲜,全部可以在冷链的环境下进行查验。
新建冷库最大的意义是可以保障冷冻食品的查验全程冷链,防止包括进口牛羊肉在内的冷冻食品,在查验的过程中发生冷冻、解冻再冷冻的情况。
该冷库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采用BIM技术,冷库建筑物采用外保温体系和氟利昂R507环保制冷技术,库内货架采用全自动立体货架(自动库)和窄巷道货架系统(人工库)结合,配备智能化查验管理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制冷系统安全保护和自动控制系统等设施。这在满足查验功能需求和提高库容的前提下,还能提升冷库运营的多样性。
移动冷库由多个集装箱单元组合而成,可涵盖60到数千立方米,满足客户冷冻、冷藏、预冷等多样化的需求。具备综合成本低、搭建效率高、绿色环保、灵活可移动、回收再利用的特点,在保证制冷效果的同时弥补了传统冷库投资成本大、施工周期长、移动性差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