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明确要简政放权,建立更加公平、开放、规范的市场新秩序。
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意见》,强调物流对于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从信息化、设施建设等方面降低物流成本,鼓励智能物流及第三方物流。
2018年,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提为物流行业减负,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降低过路过桥费用,行业降本增效再迎政策利好。
很显然,“降本增效”已经成为近几年物流行业的关键词,唱响了物流业的主旋律。着力推进物流业发展,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俨然成为交通运输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直接、最迫切的要求,同时也是货运物流行业的核心价值点和痛点。总体来看,目前我国货运物流行业发展趋势虽然向好,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迅猛发展,货运物流行业要想在“降本增效”上有所突破,关键路径一定要走好。
降低掣肘发展的物流成本,持续推进物流降本增效
2017 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率为14.6%,该比例自2013 年以来虽然呈下降趋势,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该比例仍然较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均低于10%,我国物流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说明: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是国际通用评价物流效率的指标,该比例越低,说明物流效率越高。)
据业内相关专家解释,物流成本高的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其一,公路成本高,特别是过桥过路费,平均占公路干线货运企业运输成本的30%左右;其次为管理成本高,目前我国物流管理费用占物流总费用的12.6%,是发达国家的3~4倍;另外则是效率低下,目前我国货运空载率在40%左右。
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目前,物流成本是掣肘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影响物流业进一步发展的羁绊,因此,降低物流成本,建设高效率的现代物流体系,实现降本增效,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自从国家将互联网+物流划入重点规划后,互联网+物流便进入了物流行业视线之中,互联网+大数据运营模式成为了一个新的发展以及转型方向。
一个业内很熟悉并且经常遇到的例子:货主想要追踪货物,赶上驾驶员押运员忙碌,电话打不进去,联系不上运输方,只能自己干着急。货上了车就像进入了一个货主自己完全无法把控的领域,货主自己都不知道货到了哪里,情况又是什么样子。
物流业的“信息孤岛”阻碍了信息的互联互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物流深度融合,这正是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在当前物流大发展、综合运输需求日趋旺盛的背景下,实现铁路、公路信息的开放、共享,满足物流环节各参与方对价格信息、货物在途状态等信息的查询需求,不仅是业内人士的期盼与心声,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