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发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四年聚焦“三农”工作。
在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农村电商被独立成段,和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现代食品产业、宜居宜业特色村镇一起,组成新产业、新业态“家族四兄弟”。
对此,阿里新乡村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盛振中指出,此次的一号文件体现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电子商务的重视提升至前所未有的程度——总共提及电子商务8次,而2014年的一号文件还只有1次;而专设一节强调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更是历年来的首次。国家的政策红利频出,可以说,农村电商迎来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电商打通城乡贸易的双向流通
随着农村电商的发展,农村和城市的双向“贸易”逐渐被打通。
一方面,农村通过网络平台使得农产品直接面向城市消费者,精简供应链提升农民收入。目前,淘宝、京东、苏宁等电商纷纷上线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虚拟场馆,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特产品出路问题。2016年仅淘宝年货节期间,农村淘宝销售的土特产就销往了全国31个省、365个城市的120多万户家庭。数据显示,2016年湖南省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预计达1200亿元,农产品电商已经成为湖南“农产品进城”的重要通道。
不仅如此,电商也成为村民的创富途径。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中央电视台七套农业频道和农业部农村创业创新办公室联合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三农”创富报告》认为,电商成为农村创业创富的主要平台,截至2016年8月底,全国共有1311个淘宝村,活跃网店超过30万个,而从城市返乡的青年农民工、大学生群体成为电商创业的生力军。
另一方面,村民们开始接触到多样化的商品,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购物体验。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15年农村网购市场规模达3530亿元,同比增长96%。2016年上半年农村网购市场规模为3120亿元,2016年全年或达6475亿元。农村网络零售额持续快速增长,增速明显超过城市。有机构预测,未来两三年,农村网购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移动网购成为常态。农村网购市场快速增长,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动能。
基础设施建设仍旧不足
然而,商贸物流业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商贸物流网络不完善,基础设施供给不均衡等仍是待解难题。这其中,最大的阻碍集中在农村地区。数据显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3.1%,而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9.1%。此外,据国家邮政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快递网点的乡镇覆盖率仅为48%,还有近一半乡镇不通快递。
农村成为电商发展潜力巨大的一片热土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在这片市场蓝海下同样遍布礁石。在日前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9条建议大致勾勒出了农村电商行业发展的未来方向。根据文件内容,分别对从村到乡镇的物流体系、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以及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出了推动和加强的意见。
农村本身地广人稀、分布零散、货物难以集散,国家政策的关注对企业来说是难得的机遇,但也恰好说明要想把这件事做成,其中的难度不小。阿里巴巴集团农村淘宝事业部总经理孙利军表示,当前国内农村物流的现状是快递不能送到村、价格贵、时效没有保障,消费者不能享受与城市消费者一样的物流服务体验。既有的物流服务不能跟上农村消费者的需求升级,为此,阿里菜鸟网络通过建设农村县运营中心、与物流合作伙伴共同建设农村配送平台解决痛点。
相对于工业品下乡,农产品上行对物流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对于生鲜产品,还需要必要的冷链物流设施配套。但也可以看到当前农村市场中,冷链仓储配送建设在“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都比较薄弱。京东集团公共事务部高级总监李贺明表示,基本建设投入不足是农村电商的发展难题之一,尤其是在冷链物流方面。京东从去年初开始布局生鲜产业链,在冷链建设方面,目前已在北京、上海、西安等10个城市建设了先进的多温层冷库,覆盖近120个大中城市。
发展与规范并重
对于农村电商的发展,政府起到的是引导作用,主导市场发展的仍然是企业。但随着农村电商市场进入主体的增加从而使得行业竞争越发激烈,政府仍须加强宏观调控。在本次文件中,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农产品上网普遍缺乏配套的商业标准,传统的生产标准难以衔接,加强农产品电商的标准体系势在必行。
中国农村电商已经逐步进入发展期,政府促进发展与加强监管并重成为主题。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农产品电商联盟副主席、秘书长洪涛认为,在新时期,“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进行的清理整顿、国家工商总局出台的《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都清晰地指明政府将加强农村电商的管理。
事实上,针对传统农产品交易的质量标准其实有不少,但瞄准农村电商的行业标准还有所欠缺。农村电商让农产品可以直接从产地被传递到消费者手中,这在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中很难实现,因此需要新的配套标准进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