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改革开放的时候,物流概念也被引进来,当时的英文还叫PhysicalDistribution。但是很多人到现在还是没搞懂物流的概念,没有把物流和储运的关系搞清楚。
物流有七个职能:储存、运输、装卸、搬运、加工、信息和增值服务,其中储存和运输是主要的核心职能,其余五个职能附着在储存、运输之上,随着核心职能的需求而进行。储存和运输都会产生成本,都会形成物的流动,在物流的概念里,两个环节相互影响,一起运作。围绕储存和运输两个核心职能,通过协调各个功能,使之达到最佳的配合,这是现代物流最核心的价值。
储存和运输都会产生成本,企业想方设法要把两个成本都降下来。但如果用物流的观点来理解就会发现,储存成本和运输成本都是相关联的,一般来说,其中一个成本的降低将会导致另一个成本的上升。比如说“零库存”,储存成本降到最小了,但是要保证生产和销售的需要,必须随时准备送货,这样运输成本就高到天上去了;同理要压缩运输成本,仓储成本肯定变高,两个成本互相影响,必须以总成本最小为前提去确定运输成本和储存成本的水平,不能一味地追求运输成本最小的同时储存成本也最小。
此外,现代物流讲求搭建物流网络,包括运输网络、仓储网络,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但在我国过去近40年的物流发展过程中,在进行公铁水航基础设施建设时没有考虑配套的配送中心建设问题,这样导致高水平的干线运输基础设施没有配套的配送中心,因而无法连接成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为什么不能‘零库存’?
在如今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情况下,库存意味着风险,企业都想尽量降低库存,追求“零库存”的理想状态。
但库存不能降到零,而应该保持在一个合理的程度,要充分考虑周转效率和成本。“零库存还有一个意思是指末端产品,产成品的零库存,而不是上游原材料、零部件的零库存,在大规模定制、模块化生产模式下,工厂拿到订单后,要实时总装,因此上游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必须有库存,以便随时按订单需要向总装线发货,否则供应链就会断裂。”
现阶段物流成本高有其一定合理性?
在国际上,通常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来衡量一个国家物流的发展水平,2015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6%左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高于发达国家近10个百分点,很多人认为我国的物流成本比率明显偏高。
针对这个问题,现阶段物流成本高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一,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水平跟发达国家不一样,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还是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占比仅仅只有48%左右,跟发达国家75%以上的占比还有很大差距。在重化工时代,物流成本高,这是常识。
第二,我国目前的经济处于严重过剩阶段,无论是原材料、在制品还是产成品都存在严重供过于求,产能也严重过剩,这些都会表现为库存过剩、库存周转库低等,而这都是物流成本高的原因。
第三,最近二十年左右是我国公路、铁路、水运、航运、信息网络、物流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大发展之时,已经建立起了世界一流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全国性的干线物流网络布局接近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很大一部分都会反映到物流成本中,导致现阶段我国物流成本高。
当然,我国物流成本高还有其他很多因素,比如管理费用偏高、物流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等。随着我国经济持续以中高速度发展,物流成本会逐渐下降。
怎么改变“小散乱差”?加强竞争!
“小、散、乱、差”一直是物流业的顽疴。虽然物流产业规模大,但是产业组织分散,物流业中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家庭作坊式的小运输公司一直存在,各种基于规范化、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政策设计都无法有效运作,导致我国整体运输效能不高。
要改变物流业“小散乱差”的状况,需要加强竞争。
根据有关调查,目前我国平均每个运输公司拥有卡车数量只有2.5辆,中国物流业中很大一部分主体是夫妻店。夫妻店是怎么来的?改革开放近40年来,首先是农民到城里打工,一个月辛辛苦苦只能赚几千块钱,要是买辆车跑运输,从北京到上海一趟长途两三天就能纯挣三四千,比打工合算多了。而且农民的法律意识也淡薄,只要不被抓到,能赚钱的事都会去做,比如超载、偷油、开着公司的车干私活......
但是行业逐渐走向规范,政府治理超载等违法行为,企业也依靠科技手段监控车辆,到一定程度后,小散户、夫妻店失去了以往偷税漏税、超载等获得的灰色收入,生存空间大大减少,竞争加剧,这样的“夫妻店”无法生存,必然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形成较大规模的运输公司,形成规模效应后,这样企业就有了议价权,可以保障企业的生存空间,做到合法经营,不去做超载等违法的事,形成良性循环。
政府管超载,企业监管运输户,这是对的,此外还要加强物流领域的竞争,存优逐劣,逐步形成规模,打造良性生态圈。
互联网+物流是物流领域信息化的升级
自从国家将互联网+物流划入重点规划后,可以说,互联网+物流已成为中国未来物流业发展的大趋势。
互联网+在物流领域的运用不是今天才开始的,物流企业很多年前就开始在物流领域进行互联网运用的探索,互联网+物流是物流领域信息化的升级。
互联网+要增加可见性、透明度、数字化、互联互通,这在物流领域尤为重要。现在中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了,物流企业普遍采用了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条形码、扫描仪、手持终端、移动终端及GPS和RFID技术已普遍采用,物流信息查询与跟踪系统已成为行业标配,互联网+能够使我们对物流运作的优化更加简便,对大数据的累积更加方便。
互联网+物流造就了物联网,在互联网中,物流领域中所有对象全部信息化,状态全部数字化,并且全部互联互通。
高校与企业脱节,不利于人才培养?
就目前来看,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双方缺乏有效衔接。
随着中国物流业的快速成长,物流人才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培养满足企业与社会各个方面所需的物流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如何探索新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满足中国物流发展会长期产生大量的人才需求,要建立政、企、学协同的机制。
在瑞典,企业会根据自身需求设计一些项目或论文选题,并到学校发布,企业出资资助大学生进行论文研究,并支持大学生到企业进行调研和实习,大学生调研后进行论文研究,提交成果方案,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最后国家会依此对企业进行相应的税务抵扣,以此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形成一个良好的产学研互动机制。
这是可以参考的一种做法,探索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企业、高校之间更加深入的联系,互动,需要政府提供支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