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产业的结构性供给侧改革已刻不容缓,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必须实现的基础要求之一,同时也是解决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促进就业的“良方”。用制度支持创新、用技术保证进步、用资本维护成长,是实现物流供给侧改革的三大要素。
结构性需求不足
物流产业历来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之一。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2016年上半年,从统计数据来看,全社会物流总额为107万亿元,同比增长6.2%,社会物流总费用5万亿元,同比增长2.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8个百分点,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依然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势头。
其中,公路运输细分市场大放异彩,在铁路、航运和航空三大运输方式相对低迷的情况下,货运量则同比增长6.4%,主导地位进一步扩大。一旦遇到正确的时机、以正确的方式进行激活,这将会是一个几乎看不到“天花板”的庞大市场。
然而,巨大的规模之下,也隐藏着不小的隐忧。据统计,2015年我国约有810万家运输经营业户,其中,以个体运输业户为主的中小型物流企业占比超过了90%,不仅很难形成行业集约作用,使得整个产业难以在具体业务上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同时还滋生出恶性竞争、利润微薄、软硬件设施落后等“并发症”。可以说,我国物流行业“多、小、散、弱”等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说,我国物流业正面临结构性需求不足的矛盾,其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一方面,大量存量资源沉淀在传统物流业领域不能退出,无法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对高端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增量资源受投入不足和体制机制的约束,难以创造新的需求。
业界人士认为,在宏观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平稳的大背景下,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产业萎缩对物流行业带来的影响被进一步放大,单一环节(仓储、运输等)利润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多环节的运营同样面临持续性困难、客户压款、增长缓慢等问题。
改革已成“必选项”
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认为,物流产业的结构性供给侧改革已经刻不容缓,是中国国民经济转型必须实现的基础要求之一,也是同时解决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促进就业“良方”。周汉民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任务有三:体制创新、科技进步和要素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强调制度供给,而制度供给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周汉民表示,用制度支持创新、用技术保证进步、用资本维护成长,是实现物流供给侧改革的三大要素,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定会有辉煌的未来。
对于周汉民提出的三大任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余斌十分认同,“以往物流产业兴起依赖制造业发展,如今则要依赖技术上的进步和模式上的创新。我们要改革创新供给结构,从而与不断升级的需求结构相适应,更重要的是我们激发供给侧的活力,从而让它不断创造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从而创造新的需求。”
国务院参事、前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中国的物流行业属于现代服务业。从企业生产成本来说,去年每百元主营业务生产成本是85.97元,其中30%是物流成本,而发达国家只占10%-15%。所以物流行业在供给侧改革方面,特别是在降成本上,有很大潜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的过程中,中国的物流行业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行业。”
“互联网+物流”成热点
进入2016年,“互联网+”成为中国经济层面持续火热的关键词之一,传统行业纷纷展开了对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的探索,如“互联网+物流”。
过去物流产业的兴盛主要得益于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如今则必须依靠技术上的进步和模式上的创新,而当前最热门的当属“互联网+物流”。据统计,仅2015年上半年,成功获得融资的“互联网+物流”项目就超过20家。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互联网+物流”的风口吹来,物流未来整个行业产业分配也诞生了新的可能。借助互联网的帮助,物流产业极有可能在链条和环节上诞生出一个规模化的集约型平台,进而倒逼行业进行规则和秩序的建设。
“供给侧改革和‘互联网+’的走热也给物流行业带来了一些新的泡沫。”在谈到“互联网+物流”进程的时候,经济学家马光远用“工匠精神”四个字表达了他的担忧和期待。“很多企业并不懂物流,只是看这个概念火了,就过来投资一个东西赚一笔热钱。中国现在每个行业之所以做到一定程度做不下去,没有百年老店,最根本原因是东张西望,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没有持久的恒心,到最后一事无成。”他号召企业家们“认真做、好好地做、坚持做”,当物流产业里的“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