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运费曾经作为电商标配而推动电商业火爆,如今看来免运费将难成为常态,全球电商发展形势一再表明,更完美的配送体验需要用更多价值来体现。随着移动电商的迅速崛起,电商的竞争由价格战慢慢升级为品质战,拼价格不再成为主流竞争形态。同时,用户对于配送环节的体验也在升级,智能化、无人机配送等技术的成熟和试用,正在突破传统物流配送形式的局限,虽然成本在上升,但更快、更高品质会主导未来物流配送的发展。
京东凭借自建物流体系,在物流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上获得用户普遍认可,成为与其他电商平台竞争的杀手锏,在物流方面重金投入的京东曾长期保持39元的免运费低门槛,近期才逐步升至59、79元。去年全面开放社会化物流的苏宁云商,在表示对物流价值认可的同时,提出将物流系统“从以往的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亚马逊终于无法忍受巨大的物流成本压力,两年内3次上调免费快递的最低消费门槛,完全免费、满29元、满49元……用更为理性的数字强调物流的价值需要体现,目前满99元免运费的档位虽高于京东和苏宁,但成功地向更健康的生态迈出了脚步。
国内快递业里的“四通一达”经历了几年双十一购物节、6.18大促催生下的电商比拼,近年持续在上涨的快递费突显出物流环节在电商行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今年,“四通一达”在同城快件费用上普遍提高了2元,顺丰物流早在年初就已经对运费进行优化调整过收费,提价已成为快递业普遍动作,令多数依靠第三方物流配送的电商企业颇感经营压力。
但是,电商物流的价值并不能简单用快递费用的提价来充分体现。
高服务需求:从低价向品质的转型是趋势
目前,京东和苏宁在国内所有电商平台中保持着行业最低门槛,京东为79元免运费(钻石用户59元),苏宁则是购物少于69元后收取5元费用的标准。抛去自建物流的因素,如采用“四通一达”任意一家的费用,再除去商品成本,在网购平台普遍利润偏低的条件下,无论79元还是69元,都意味着较大的物流成本负担。如因需附加生鲜冷链这样的高端服务而选用顺丰,成本负担更大。电商物流从未被单独核算过价值,对基本的物流配送而言,是严重的价值忽略和低估。
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号召企业升级产业规格,根据用户需求对症下药,以满足更多用户更细致的需求。中银国际研究报告显示,天猫购物的物流速度大约在3天左右,京东则为当天或次日送达,仅为天猫平均耗时的30%。显然,京东多年来不惜重金自建物流的巨大价值正在形成,电商平台物流体验好,用户的粘性随之增强,说明其针对需求侧的解决方案越来越完善。
高强度劳动:B2C电商的沉重压力
某些电商传出对超重的商品加收部分费用的新闻,引起一些用户吐槽,但更多的用户则表示理解。“一箱矿泉水多重啊!不论用户住几楼,配送员都给送到家门口,我觉得只要服务质量与收费标准匹配,增加运费也没问题。” 浙江省嘉兴市的一位用户说。 “人家(配送员)也要挣钱生活,那些品质电商送货物流这么快,上午下单买的牛奶下午就送到了,成本肯定不低。”北京市朝阳区的一位用户说。
国内B2C电商,最头疼的莫过于一些普通商品大批量的配送,给快递员工作带来体力上的巨大压力。越是做得好的,问题越严重。数据显示,京东上大宗采购出现最集中的商品莫过于矿泉水,令快递员最头疼的是,多数家庭偏好批量选购,赶上促销活动,三五客户下单的十几箱矿泉水就装满一个三轮车,而无法再装下其他商品,造成运输效率低。很多家庭针对不同的家庭成员选用多个品牌的水,尤其是购水用户白天上班,一般都需要晚上配送到家。从劳动量和劳动强度上,都是对配送员的巨大考验。京东配送员有时候大批量配送需要4-5名配送员同时合作,在一些老旧小区和狭窄胡同无法进车时,只能靠步行提抱。尤其是,这类商品一般都相对廉价,无法获得高利润的平台无法反补配送员。
10多个寒暑,京东配送员咬牙扛过来,但在价值收入上,却几乎是空白。业内人士透露,快递配送压力大、强度高与行业表现出来的人员流失率成正比。而京东物流,同样面对这样一个被行业恶化的结果,同样面对其他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人力成本上升压力,快递业的多次提价以及多次波及行业的大事件,更多源于劳动强度的不断提高。很多配送人员认为其劳动与收入不成正比,收入多年没有明显提高,而京东和国内其他B2C电商一样,面对着沉重货物终端配送的困扰,多年来为用户输出“物有所值”的同时,劳动者自身“劳有所值”的普世价值观则仍未在市场中得到充分体现,令人唏嘘。
更好的服务需要更有价值的保障,是成熟商业社会亘古不变的法则,并将成为B2C电商行业共识,面对巨大的配送压力,在满足用户生活所需,成为优质供给方的进程中,物流体系价值的评估与重新论定应该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