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从2015年开始,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后,已正式拉开大幕。
我国物流始终存在着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物流企业的利润,以成为制约供给侧效率提高的瓶颈,作为服务业的物流业的发展不到位,是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其中就包括“采取综合措施,降低企业交易、物流、财务、用能等成本”,并多次提及物流业,要求“完善物流配送网络,促进快递业健康发展”。“构建沿线大通关合作机制,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足见政府对物流业的重视。
如何解决好物流业的短板,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努力。
物流业成为制约实体经济节本增效的瓶颈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物流公司已发展到40万家,包括货运、仓储、快递以及航运等物流公司。
物流是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当前我国实体经济面临重重压力,物流等生产服务业发展不完善是其原因之一。
有数据表明,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约占GDP的16%,比欧美发达国家高出近1倍。物流成本占生产成本30%~40%,而发达国家只有10%~15%。
物流体系落后造成产品周转时间长,企业前有原料库、后有成品库,很难实现零库存,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加工制造时间占生产周期10%,其他90%的时间耗在仓储、运输、搬运、包装、配送、等待等方面。
缺少基础公共系统支撑,物流业发展受限。我国已基本建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但支撑公路货运的枢纽平台、信息化调度系统、标准化和安全诚信体系却跟不上。各地的大型仓库、物流公司、货运司机等出于分散状态,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货运车辆的空驶率过高,已超过40%,导致运输成本增加。
单一的物流运输方式效率较低。以成都至上海为例,如果走水路运输,用时10~12天,如果采取铁水联运的方式,只需要6~7天。
物流业管理体制不畅。目前物流产业链条长,涉及政府十几个管理部门。虽然各地对物流业发展重视程度在提高,但体制机制障碍仍未打破,存在部门分割,使得推动物流系统化建设面临不少困难。
供给侧改革为物流业发展带来良机
就物流业而言,供给侧改革对其业务模式调整、技术装备升级以及企业高速发展都是一次机遇。
从经济的宏观方面看,市场供需平衡,需要物流业迈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加速商品流通速度,减少流通环节,需要物流业的支持。
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逐渐增高,继而转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就需要高品质的物流服务,但现阶段物流业整体服务能力不强,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基础的仓储和运输服务,没有提供高品质、高附加值服务的能力。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如何构建高效率、高品质物流提出了新要求。
目前,物流服务的结构、质量、效率都存在许多问题。随着物流服务个性化需求在增长,物流业需要向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方向转型,解决物流服务结构性矛盾,推动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
有专家预测,未来中国物流技术与装备行业发展速度继续保持世界第一,行业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为8年至10年。未来电商仓储、城乡配送、大件物流、智慧化物流等将成为物流发展的重点。
借势“互联网+”推进高效物流
去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就已将“互联网+”高效物流列为重点关注领域之一。提出“加快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对接和使用效率。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建设智能仓储体系,优化物流运作流程,提升物流仓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等工作要点。在当前形势下,物流业作为联系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重要纽带,如何适应相关行业的发展需求,成为当务之急。 “互联网+”与物流关联,物流企业可通过信息共享减少库存及仓储时间,降低仓储保管费用;可通过构建物流全过程的实时监管和控制,实现物流资源的连接与重组,优化物流资源配置,优化运输方式分工与衔接,降低综合运输成本;还可通过实现全网采购、调度、监控服务,为物流信息共享、资源配置、支付金融、物流装备,创新开发提供系统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