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物流时讯 > 物流知道

传统运输管理系统和社区型运输管理系统哪个更好?

作者:nine123 来源:川大物流联盟 时间:2016/1/13 浏览次数:1689

市场上主要的两种类型的TMS

传统TMS -- 类似所有传统软件, 单用户模式(single tenant),自己管理服务器或找IDC托管,软件仅供自己内部使用,基础数据(masterdata)独享/唯一。

社区型/平台型TMS -- 多用户模式(multi tenants),使用云计算,用户除了得到TMS基本功能,同时也是加入一个“社区”,有成百上千个和你一样的“邻居”,大家共享基础数据

介于两者之间,还有一类TMS, 由某个大型的生产制造企业开发或购买,以该企业为主,让所有的承运商使用这个软件,可以下载订单,追踪反馈,回单上传,生成帐单等等。但是这种主要是以这个龙头企业,或者说是所谓的这条供应链的链主的利益为主,对于所有的物流公司,这可以视为一个他们要操作这个企业的运输业务的额外成本,因为他只能被动录入信息,只能服务于该龙头企业。想一下,如果这个物流公司操作5个这样的客户,那么他得操作5个不同的系统。

传统TMS和社区型/平台型TMS优势、劣势比较

传统TMS依然在一些重要方面占据优势,比如战略采购,功能全面性,优化功能等,同时社区型/平台型TMS在则一些执行层面更有优势,比如过程透明性,数据实时反馈,数据真实性,数据传输等。具体内容,大家可以看下面的表:

 

虽然社区型/平台型的TMS在很多方面占据优势,但是目前总体来说还是传统型TMS市场份额更大,因为传统TMS在传略采购和优化方面做得更好,当然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型的跨国公司更加青睐传统TMS,因为觉得从规模上(比如业务上地域的延伸),可以更好的满足需求。这一点也确实如此,因为美国的运输市场集中程度很高,集中化程度越高,越容易选择传统型TMS,传统TMS的逻辑和集中化程度高的企业或市场吻合,从内到外的思维方式,以我为主,我的流程这样的,你按照我的来等等。不过在中国的运输市场则不同,市场及其分散,碎片化,而且中国的运输市场是一个纺锤形,两头大,中间小,物流公司80万家,就算全做运输,那么发货人的大中小企业是数以百万计,另一头的司机也是几百万。在这样的市场下,集中化的方案其市场也相对有限。

TMS的未来

现在,传统的TMS做的更好,但是TMS的未来,属于社区型/平台型TMS。后者正在日渐努力缩小与传统TMS在功能全面性和优化能力方面的差距,这个是最关键的原因,目前尚未利用的但是最大的可能降低运输成本的因素是--- 降低车辆在路上的空驶,而这一点,只有社区型/平台型才有可能做到。引用美国交通部(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的数据为证,美国有25%的车辆在路上处于空驶状态。同学们,那中国呢?你能想象吗?就降低成本而言,对于甲方也好,第三方物流,运输公司,甚至专线公司,都是永恒的主题。就内部深挖,提高自身等方面降低成本,很多公司已经做的够多了,而中国过去10年的运输市场也反映了这一点,价格一直在降,成本一直在涨,生意还是一样在做,所以近2年,我们才会越来越多谈公路运输困境,生存空间缩小,变革之年。。。。也出现了好的创新思路和业务模式,比如快运进一步提速,专线联盟,专线平台等等。

同时,另外一种思路,跳出来,从更广的角度去看整个运输产业链:生产制造企业(货主,甲方)- 3PL或大中小运输公司-司机,提供类似社区型/平台型的TMS,有几个关键点(不谈细节,比如功能,架构,):

数据共享:这个很重要,不是说我准备好一套数据你们都来用,而是共同基础数据+存在合作关系的公司间的共同数据,有了这个基础,传输数据的真实性、可信度才能实现,才能打破信息的不对称,才能有机会做数据挖掘,才能降低空驶,才能撮合交易。

提炼流程,标准化,了解细节但不沉溺于细节而不自拔 -- 谁都知道也会说“中国运输市场很复杂,需求都不一样” “市场太不成熟了,不适合我们的软件/系统”,但是这些都不足以成为阻碍创新的借口,反而该是动力,市场如果很好很成熟,创新何来?正所谓:技术应该顺应市场需求,而不是等待市场“成熟”.

关注甲方需求 - 货从而来?甲方。服务的需求何来?也是甲方。所以,运输链条上,很多的驱动因素来自甲方的需求,所以更多的关注甲方的需求没有错,但是记得:了解细节,但能超越细节。

开放平台:对主流ERP的标准接口开放,对可能的一些第三方应用的开放,比如GPS,SMS,APP等等,开放是帮助你增长,而封闭,好像目前只有apple能够这么牛B

低成本、SaaS:别再想着卖给人家:授权、硬件、使用数量、客户访问量,这些是传统软件公司干的事儿,能SaaS就SaaS吧。很粗鲁的预测一下,软件业的趋势,未来可能就剩3种:大型、超大型企业仍然使用大型复杂的企业级软件,比如SAP, Oracle; 特别个性化的领域,还是传统软件,很细分;剩下的,逐步转向SaaS。因为对于客户来说,他应该为买到的价值付费,而不是这个软件本身。Pay for value, not pay for software。SaaS可能会颠覆很多公司的现有模式,当然,和任何变革都一样,你不参与到颠覆中来,那么就等着被颠覆吧。SaaS其实不新鲜了,比如20年前,装个座机电话还得交很贵的钱,现在硬件好像免费或者很低吧,用就行了,还有宽带,还有手机,不用买了,有合约机了,用本来就要用的话费来充就可以了,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这都是SaaS.

其实开始也别急着叫平台,就从小社区开始入手,从小才能到大。另外,顺序要选对,切入点要选对,如果错了,要么全输,要么偏安一隅。